建设中央法务区意义重大。规划建设中央法务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推进依法治国落地落实的改革举措。其次,这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规模的必然要求。
从全国范围看,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已经进行了成功探索,各地中央法务区通过集聚效应实现了融合创新、精准高效的“一站式”服务,获得了广大企业和群众的肯定。他们的成功经验对郑州市有何启发?郑州市“1+7”法务区建设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法务区建设“国际郑”的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有什么“破解”之道?记者在深入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他山之石
对标先进借智“取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23年7月,郑州市司法局组织有关人员奔赴上海、厦门、深圳等地学习调研中央法务区建设情况,对标先进,开阔视野、借智“取经”。
调研组成员行一路、学一路、思一路,首先在法务区如何定位上达成共识。“各地聚焦重大发展战略,呈现目标定位和产业规划清晰的特点,为郑州市‘1+7’法务区的功能定位提供了参考和依据。”郑州市司法局法律工作处处长杨雷法说。
●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定位于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国家战略,打造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法律服务新平台。
●厦门海丝中央法务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牵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围绕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金砖法务特色专区”。
结合当前郑州正致力于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水平,在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提质进位、迈上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以及郑州市法律服务机构分布情况,郑州市决定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1+7”法务区模式:服务保障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版和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以龙子湖区域为龙头,示范引领,抓点带面,着力打造服务河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联络国际的法律服务“新平台”,发挥高质量、全链条、广辐射的法律服务集聚效能。
“各地中央法务区大多是集‘政、商、学、研、企’于一体,纳入各类司法机关和国际仲裁、商事调解机构,以及各类高端法律服务机构、优质法律服务信息化研发机构,并以域外法律查明、税务会计等为支撑,打造全链条‘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参与调研的北京康达(郑州)律师事务所主任、郑州市律师协会常务理事苗伟峰说。
具体到郑州市该怎么做?郑州市“1+7”法务区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打通全链条全周期法律服务体系:
●引导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法律科技公司等入驻法务区功能平台,为企业提供多维覆盖、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打造高规格、高层次法律服务业研讨交流新地标。
●成立律师服务“十大战略”专家团,着力打造中部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域……
因地制宜
创新打造“郑州特色”
●“相较于其他城市集中发展中央法务区,郑州推出的‘1+7’模式也具有鲜明特色,是一种重大创新。”
●“与其他城市的中央法务区都是依托一幢或者几幢法务大楼相比,郑州龙子湖中央法务区是一个区域、一座湖心岛,其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将在全国中央法务区中独树一帜、难以复制。”
与其他城市相比,郑州“1+7”法务区建设也有自身的特色,杨雷法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与其他城市的中央法务区都是依托一幢或者几幢法务大楼相比,郑州龙子湖中央法务区是一个区域、一座湖心岛,其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将在全国中央法务区中独树一帜、难以复制。”
从地图上看,一湖之隔的龙子湖中央法务区外侧,依次坐落着河南大学郑州校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漫步环湖主路,挂有“信息产业大厦”“河南水利投资集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等标识牌的大楼鳞次栉比。
刚刚获得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浙江京衡(郑州)律师事务所,2019年设所之初就选择在龙子湖安家。
“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宜人,周边法学院校、法学人才聚集,岛内律所、相关服务机构、企业、科研机构云集,便于我们开展工作,有利于提升我们服务客户的能力,有助于律所做大做强。4年多过去了,我们实现了较快发展。”5月26日,在龙子湖中央法务区博雅广场4号楼5层,浙江京衡(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新士向记者讲述来此“安家”的原因。
“相较于其他城市集中发展中央法务区,郑州推出的‘1+7’模式也具有鲜明特色,是一种重大创新。”杨雷法告诉记者,在龙子湖中央法务区的基础上,郑州市还致力于打造金水法务区、郑东法务区、中原法务区、管城法务区、二七法务区、航空港法务区、惠济法务区等7个区一级法律服务集聚区。
“此举不仅有利于各区结合各自产业特色,分别推出引进法律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完善多元化服务链条,促进法律服务集聚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还有利于激发各区法律服务行业之间的‘大比拼’,打造以更好服务企业为目的的良性竞争环境。”郑州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司久贵进一步解释道。
作为一名执业公证员和公证机构的管理者,郑州市大豫公证处副主任、二级公证员王家立对郑州市“1+7”法务区建设充满期待。在他看来,法务区“聚集法律服务产业共同发展”的目的与《郑州市公证行业发展规划(2024—2026)》提出的“合理布局公证资源、全面提升公证服务均等化、可及化水平”构思不谋而合。王家立说,下一步,他们将在郑州市司法局的指导下,对进驻人员的选拔、进驻办公场所的布局、与其他法律服务机构的协同等方面做好准备,将公证服务的功能作用发挥好。
完善配套
聚力突破“发展瓶颈”
建议尽快出台、完善针对法务区的产业配套及引进政策,激发律师事务所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入驻法务区的积极性。
4月3日,郑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郑州市“1+7”法务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大力推进“1+7”法务区建设。方案一经下发便赢得了有关行政区和人员的支持。
据郑州市司法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日前中原区、二七区已经出台相关配套文件。中原区为吸引优质律师资源入驻,先后推出了人才公寓、配套教育资源等政策。
法务区建设正在稳妥有序推进中,不少专业人士根据各自工作特点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目前我省缺乏省级层面的文件,怕有些举措和想法在推进中存在困难。”北京观韬中茂(郑州)律师事务所主任何红艺在采访中说。
除了是一名律师,何红艺还是一名省政协委员。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她就曾提出“由河南省政府牵头设立省级中央法务区领导小组”“出台政策支持郑州市符合条件的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建设同城分支机构”等提案。
另外,法务区建设方案提出的有关奖励机制和扶持补助政策,也是很多律师关注的一个点。
“人才是法务区建设和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入驻,是方案出台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郑州市律师协会会长、河南仟问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赵虎林认为,政策的制定及落地可有效激发律师事务所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入驻法务区的积极性。
对此,外地的成功经验再次给我们启示:
●今年年初,上海浦东出台《关于促进法律服务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法律服务机构引进领军型、拔尖型和急需型的人才,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奖励。
●深圳盐田区出台了《律师服务业发展扶持办法》,对新迁入或者执业律师人数连续两年达到10至50名的律所,一次性给予10万至50万元的支持,对年度纳税总额100万元以上的,按其财政贡献的15%给予支持。
●苏州市对引进国内优质知名律所的,在市级层面最高一次性奖励500万元,目前还组织人员专门赴北京知名高校招揽人才。
赵虎林建议,郑州市尽快出台针对法务区的产业配套及引进政策,由市级财政出资设立郑州市中央法务区建设专项基金,市内各区分别参照设立相应的法律服务集聚区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高端法务机构落户,支持发展专业特色法务机构,鼓励引进境外优秀法务机构及人才等。